2024年4月4日 星期四

消失了的時代工具—石輪

偏乾旱的金門,早期最大宗的作物,大概就是地瓜「安薯(金門閩南語發音)」了。

地瓜是個好東西啊!栽種管理相對簡單,比較耐旱,產量高,從葉到根莖都能利用,能讓人能吃飽,還能加工衍生製作多種甜鹹食品。

為了便於保存,收成後一時吃不了的地瓜,會先切成較厚的片狀,放在空地上日曬兼吹風一二天,變成乾燥的「安脯」。

安脯可以直接煮粥,也可以用牛拉動石輪,將因乾燥而變成扭曲片狀的安脯再加工碾壓成粉狀,就是「安脯糊」。安脯糊是很重要的庫存糧食,在缺乏稻米的金門,是重要的主食之一。

煮安脯糊也是要有技巧的,水燒開後,再慢慢將粉加入攪拌均勻,不能結團成塊,要煮成綿密黏糊狀,散發著蕃薯的香氣,才是成功。

時代進步了,物流發達了,安脯糊退出了金門廚房的重要地位,碾製安脯糊的石輪,也從金門的聚落消失,成為社區中緬懷的文物了。



石輪說明

早期的金門每個村落會有一至二個石輪用來碾製安脯糊,民國六十年後漸漸少人使用。

金門傳統石輪多為石製的輪狀物,由牛拉挽著,繞著中心軸柱,在一圓形底盤上轉動。為利於轉動,靠近中心軸柱側的輪徑為較小,輪面上鑿有小孔,增加碾碎的磨擦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