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18日 星期六

心戰最前線~馬山播音站





戰爭是人類歷史上黑暗又荒謬的一頁,不論古今、無論中外。戰爭的形式和形態不斷變化,心戰一直是有效又持續的應用著,一般人最熟知的大概就是「四面楚歌」,即使長勝的戰神依舊屈服;近代國共對峙期間,雙方互相攻防的心理戰術,亦是金門這個二戰戰爭博物館的重要篇章。

因為地理位置的獨特,馬山觀測所和喊話站,從一九五四年成立以來就扮演著重要軍事任務以及重點參訪的地位。即使停止播音後,因隸屬軍方管制範圍,一直未對外開放。直至因國防事務的改革,移交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管理後,20171月正式對外開放,讓馬山觀測所與馬山播音站得以完整呈現,讓遊客可以全觀馬山據點的重要地點與歷史定位。



一九五四年,為反制大陸在福建廈門角嶼島設立「對金門廣播組」,金門地區亦設立四個喊話站(大膽、馬山、湖井頭、龜山),喊話,代表的意義不僅是給予敵方壓力及威脅,同時也給我方前線官兵鼓舞;一九八五年兩岸對立喊話停止,馬山喊話站更名為馬山播音站,至一九九二年金門戰地政務中止,喊話播音走入歷史。

馬山位於金門最北端,是金門最靠近大陸島嶼的基地,可謂前線中的前線。從馬山可眺望對岸的角嶼、小嶝、大嶝等島,目前在馬山觀測所內亦保留望遠鏡、觀景窗讓遊客可以感受兩岸的近距離。因戰略地位重要,馬山至今仍有軍隊駐守,海岸邊衛哨亭刻有「天下第一哨」,海岸邊立有兩座不同時期建立的大小播音牆,播音範圍可遍及大陸福建沿海。

金門的喊話站主要任務是對廈門喊話,達到摧毀鬥志和瓦解崩潰軍心的目的,因事涉敏感,即使是屬於雇員的播音員,也和站長、播音官、機務官、情報官等其他軍隊編制人員一樣同屬軍職。工作、生活、出入都受到限制和管理。
中山室改裝的展示館內會播放鄧麗君當初在馬山的廣播文以及播音員的喊話文。在彎曲狹小的坑道中可以一窺當時工作人員的生活及工作空間。


在互動遊戲設計上,有簡單的密碼文解碼遊戲以及線上明信片分享等。



同步刊登:在此

2017年11月11日 星期六

瓊林養拙樓—文人落番客的低調奢華


瓊林「養拙樓—蔡嘉種紀念館」的重新整修開放,讓金門的瓊林在近代史的三個階段有了完整的展示:傳承數百年的宗族文化傳統及慎宗追遠、光宗耀祖的七宗八祠,一九四九年之後肅殺嚴謹、肩負保家衛國之任的戰鬥村歷史之民防館及民防坑道,養拙樓則連接了清末民初落番客光彩奪目的短暫承平歲月。


御賜里名「瓊林」以其自明以降,子弟科舉高中者眾,文風鼎盛,許是如此,近代瓊林蔡氏落番客移居新加坡的歷程,不似金門其他地區多以舢舨業苦力間為主。1900年代初期開風氣之先的蔡嘉種下南洋即先至商號任學徒,後創業有成,分行自新加坡延伸至印尼多處,嘉惠鄉人,當時南渡的瓊林人多在其商號工作、居住,形成鄉團。
蔡嘉種做為英殖民時期新加坡華人社會的領袖之一,對公益事業的參與亦令人敬佩:募款救災、建築校舍、施棺助葬、惠濟貧民,創辦金廈輪船公司(金星輪)、募資金門平糶、關注金門治安等,讓他在華僑界聲望極高。

養拙樓,其實是大兒子蔡景榮所建,是在蔡家祖屋基礎上加建的木質樓房,現今從外觀看,後方是閩南式的一落建築,前方變成兩層洋式樓房,開著新式的玻璃窗,有乒乓球室、音樂室、暗房,常有朋友聚在一起拉二胡、吹銅管、唱南音、聽上海攤流行的大喇叭留聲機,幾乎有點像當時的文青俱樂部。




上圖:閩南建築與洋樓樓房結合的養拙樓

 2016年蔡嘉種旅居新加坡後代,為保存養拙樓並重現其風華,往返僑居地及金門數次,與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合作修復及活化利用,當時高齡九十餘歲的蔡嘉種小女兒蔡能文還特地配合錄製紀錄片及開幕致詞,見證了這段金門近代史的變遷。


上圖:養拙樓的正面。養拙樓意指雖出洋致富,卻期盼後代子孫能保持樸拙之心,謙遜修身。

近代,因應瓊林戰鬥村的特殊歷史,養拙樓下方亦有民防坑道,現在遊客可從民防館旁的服務處花十元,體驗民防坑道,除了原先到村北口的風獅爺出口處(若走回停交通工具的服務處,約有數分鐘路程),亦可由養拙樓出來,養拙樓與服務處即在馬路兩側,對於不便久走的遊客而言,是另一種選擇。


同步刊登:http://garyrecipe.pixnet.net/blog/post/12345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