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8日 星期四

【金門媽祖廟巡禮】烈嶼鄉~上庫天后宮



烈嶼鄉上庫村的天后宮,最早建於清光緒年間,當時因村民見山間有紅光閃動,於是拜請福建和山何厝之天后宮媽祖進駐,因而建廟,與保生大帝同祀。
從祀及陪祀的神明:太子爺、保生大帝、李府水仙王、張府厲王、廠官爺、土地公、註生娘娘、虎爺。

民國三十八年時因戰亂,廟宇被毀,因民生凋敝,神明一直暫借民宅供奉至民國五十八年,既失體統也失敬意,於是集資原址重建。民國五十九年十一月奠安,神靈有所定住,威靈顯赫,香客絡繹不絕。
龍虎堵,立體泥塑

但是當時的建材以杉木磚瓦為主,才短短二十三年,就有蟲蟻蛀蝕、楹聯壁畫剥落的陳舊破爛之像,讓鄉親非常憂心,於是民國八十一年上庫長老們召集海內外上庫鄉親(台灣、新加坡、汶萊)共同集資,重修不見木料的純洋灰灌注的新宇,而有了如今宮內佈滿精美彩瓷繪的上庫天后宮。
精彩的瓷畫:哪咤大鬧東海格子圖、三國演義格子圖、三十六官將、天上聖母、紫氣東來、竹林七賢、八仙、千里眼順風耳、哼哈二將、麒麟送子。等等。

可愛的虎爺





2024年4月14日 星期日

【金門媽祖廟巡禮】金沙鎮~田墩天后宮

田墩村內原有三座廟宇:西嶽廟、媽祖宮、佛祖宮。各有供奉的主神。

媽祖宮的舊址原在村後的金龜山麓,清末民初坍塌,神像遂移祀至佛祖宮。後經數度擴建,兩宮合併為天后宮。


時光推移,廟宇經百年歲月,有了蟲蛀傾危之象,於是集結鄉民信眾捐獻金錢,原址、原宮格局重建,民國100年重工,民國102年完工,於是有了現今剪黏華美、彩繪細緻的天后宮。

田墩原本是一個人口眾多的村落,早年金門區劃中十七都有「陽田保」(取自陽翟和田墩之名),範圍從青嶼官澳沿海岸線到陽翟。當時浯洲鹽場中有田墩埕,場址就在村左側與浯坑、西園之間的海岸地帶。



現在廟內主奉天上聖母陪祀千里眼、順風耳和觀世音菩薩。

楹聯

大門聯:海靜波恬共仰神光普照;民安物阜咸沾德被無私。



門旁兩堵:名揚浯島;績著湄洲。

左窗聯:西方綠竹千年翠;南海蓮花九品香。

右窗聯:覃恩浩蕩長流水;厚德巍峨獨配天。

內柱聯:稽首咸稱后克聖;入門共仰母也(天)(天的古體字)。



神龕聯:觀空有色西方月;聽世無聲南海潮。

宮內精彩的瓷繪、彩繪、剪黏


古樸的金紙亭

2024年4月12日 星期五

【金門媽祖廟巡禮】金湖鎮~新湖漁港內保護討海船隻的慈鑾宮

在金門各個以媽祖娘娘為主祀的宮廟中,位在金湖鎮新湖漁港旁的慈鑾宮是比較「年輕」的,但同時也是主要起建原因及單位比較明確:民國八十五年為了興漁業於金湖鎮闢建了新湖漁港,金門區漁會,為了討海的會員們,及便於祭祀媽祖於民國八十六年籌組興建慈鑾宮,自宜蘭南方澳禱蒙湄洲媽祖分靈而建。民國102年增建六公尺高媽祖聖像,俯視新湖漁港外海來往船隻。
慈鑾宮外觀

慈鑾宮主祀及陪祀的眾神像,側陪祀為註生娘娘及福德正神

主龕的對聯

慈雲飛漁港嘉祥咸集;
鑾輕振浯洲吉慶鴻庥。

慈鑾宮的龍虎堵
頂堵裝飾~石刻描金南極仙翁破紅砂陣、八仙及雷公雷母
中堵~石刻描金祈求吉慶
外圍牆的媽祖故事,以相當童趣的造型呈現


位於金門縣西南方的新湖漁港,早期除了供漁船作業外,還兼輔助扼守料羅灣的戰略地位,海峽兩岸自1949年分隔之後,於1980年由兩岸紅十字會在金門會談,簽訂「金門協議」開放小三通的契機,當時陸方人員即是由新湖漁港上岸。

週遭景點

軍方小艇坑道、「高洞」E-092防空營坑道、「新頭」E-090據點軍事碉堡、黃金沙灘,均極具戰地歷史意義與遊憩景觀。

2016年度新湖漁港東防波堤延伸工程完工後,看似具有幾何邏輯排列造型的消波塊與海景相互輝映,也意外成為外拍及遊客打卡熱點。 近年,港區內因較封閉安全的環境,也成為四、五月,追尋藍眼淚的著明地點。
















2024年4月6日 星期六

疼惜故鄉而捐出的張文帝洋樓

「愛好歷史古蹟的建商和台灣的華僑,曾幾次要我們將洋樓賣給他們,因為他們喜歡洋樓的外觀⋯」張惠英在信中寫道。

旅居大馬的張文帝,是在1916年隨父親步伐至南洋發展,經營錫礦、橡膠園、巴士客運和加油站而事業有成。

1933年為奉養欲落葉歸根的雙親,不遠千里跋涉返鄉督工興建此一洋樓,然而1935年落成後不久,1937年即爆發「盧溝橋事變」,因時局動盪,雙親最終放棄返鄉養老,此一洋樓,張家一天也未曾進住過。

2016年,張文帝後人張惠英女士基於愛家愛鄉及珍惜先人的心血的心情,將這棟低調奢華的洋樓捐贈給縣府。

在重新修復過程中,發現鋼筋結構是竹節狀,雖然金門不在地震帶上,但由此可見張文帝相當重視安全和結構問題;連紅磚牆體都是熟磚。熟磚即便斷裂,斷裂面都能鋒利得像刀一樣,可見建築用料的實在。

張文帝洋樓建築介紹



張文帝洋樓為二層樓出龜形式:意即外廊中央向外突出,貌似烏龜頭部,呈現「凸」字型的平面格局。

1934年沙尾街曾遭七、八十名海盜洗劫二幾戶,因治安敗壞,象徵富裕洋樓興建時特別注重防禦系統,如角樓、槍孔、鐵窗、牆櫃暗格等,期保障身家財產的安全。





防盜匪鐵窗,雖說是防禦工事,但低調奢華之處就在於鍛鐵彎曲成各式圖紋,別具另一番美感。

正中央的鐵窗還有中華民國國徽的設計,都表現出當年華僑的愛國意志。








洋樓的裝飾充滿了「中西文化混合」的特點,既有西方風格的紋飾,也會閩南傳統的結構,讓現在的後人在欣賞洋樓建築時,可以神遊回到那個波瀾壯闊的時代。
具有西方風格的鴿子、飛馬等圖飾

鳳梨圖案同時代表了張文帝在馬來西亞經營果園的歷史

馬約利卡磁磚的裝飾更是洋樓上瑰麗的一抹色彩

2024年4月4日 星期四

消失了的時代工具—石輪

偏乾旱的金門,早期最大宗的作物,大概就是地瓜「安薯(金門閩南語發音)」了。

地瓜是個好東西啊!栽種管理相對簡單,比較耐旱,產量高,從葉到根莖都能利用,能讓人能吃飽,還能加工衍生製作多種甜鹹食品。

為了便於保存,收成後一時吃不了的地瓜,會先切成較厚的片狀,放在空地上日曬兼吹風一二天,變成乾燥的「安脯」。

安脯可以直接煮粥,也可以用牛拉動石輪,將因乾燥而變成扭曲片狀的安脯再加工碾壓成粉狀,就是「安脯糊」。安脯糊是很重要的庫存糧食,在缺乏稻米的金門,是重要的主食之一。

煮安脯糊也是要有技巧的,水燒開後,再慢慢將粉加入攪拌均勻,不能結團成塊,要煮成綿密黏糊狀,散發著蕃薯的香氣,才是成功。

時代進步了,物流發達了,安脯糊退出了金門廚房的重要地位,碾製安脯糊的石輪,也從金門的聚落消失,成為社區中緬懷的文物了。



石輪說明

早期的金門每個村落會有一至二個石輪用來碾製安脯糊,民國六十年後漸漸少人使用。

金門傳統石輪多為石製的輪狀物,由牛拉挽著,繞著中心軸柱,在一圓形底盤上轉動。為利於轉動,靠近中心軸柱側的輪徑為較小,輪面上鑿有小孔,增加碾碎的磨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