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通往建功嶼的石坂道漸漸浮現
宛如將海一分為二的摩西分海
戰戰兢兢地走在濕滑的步道上
處處可見潮間生物在人們腳邊閒晃
佔地極大的濕地生態蓬勃
令人讚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四個巨大的牡蠣人聳立其中
在光影變化的點綴下
與斑斕彩霞相互呼應
勾勒出最動人的風景
夕陽無限的美好總不禁讓人停下腳步
在夜幕來臨之前
享受片刻的寧靜
等到黑夜完全籠罩大地的那一幕
才為今日劃下完美的句點
建功嶼資訊
遊玩重點:潮間帶生物多元豐富
裝罝藝術牡蠣人怎麼拍都有戲
金門版摩西分海體驗
潮汐查詢:交通部中央氣象局潮汐預報
建功嶼位於金城南門的浯江溪口,面積約500平方公尺,又名董嶼、珠嶼、鰲嶼,是金門本島與烈嶼之間海面的衛哨,一嶼堅守如砥柱中流,「建功砥柱」因此得名。
建功嶼現在以金門版摩西分海的自然特色以及牡蠣人等裝置藝術,成為拍夕陽的網紅景點,讓人遺忘了它曾經有過是「麻瘋島(汰孤礁)」的晦澀歷史;以及多年戌衛金烈海域的烽火歲月(W038據點)。
漲潮時,建功嶼孤懸外海,潮退時,顯露出石板道可登上建功嶼,因此又被稱作金門版的摩西分海。石板道兩側可以觀察潮間帶豐富的生物生態及古寧頭石蚵田景觀。
島上豎立的鄭成功石像,與廈門鼓浪嶼上另一尊鄭成功石像遙望,與石板道兩側高大的「牡蠣人」裝置藝術,都是遊客鏡頭下熱門的景色!
牡蠣人是2013年由芬蘭籍藝術家馬可‧卡薩格蘭(Marco Casagrande)所創作的,作者來金門時發現,金門海岸禦敵的反登陸樁「軌條砦」,是以鐵為材質,長時間浸泡在海水中上面長滿了牡蠣,而金門居民早年便是以養蚵為生,因此創作出以鋼鐵為材質的六尺高牡蠣人。襯著夕陽、蚵田,不論任何時段,都是吸睛的一景。
不論晴雨,無問潮汐漲退,牡蠣人就像堅毅的金門先民,在這島嶼上認真生存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