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5日 星期一

縣定古蹟:金沙鎮大地村吳心泉祖宅

金門縣金沙鎮大地村的吳心泉祖宅,2012年12月公告為縣定古蹟,是金門縣第一件旅外金僑將祖厝捐贈給政府(2016年)並修復完成的實例(2019年-2020年)。

金門的每一棟洋樓,都有著鄉親離鄉背井尋求發展的心酸血淚故事,好不容易功成名就希望落葉歸根的不可得,徒留一棟清冷的建築見證歷史的痕跡。

大地吳心泉宅,則是經由三代人的努力和堅持,累積無數跨越海峽的信件,從「愛」出發為守護母親而建立的「家」,後不僅留給宗親居住使用,還盡力照顧親友,最後無私捐獻出來,為金門的一段歷史留下記憶。

金門大地聚落出生的吳心泉,早年隨兄長至東南亞闖蕩並不順利,先後走過泰國、新加坡,最終在麻六甲創立「金泉成」,以經營五金、鐵釘、木材起家;在累積資本後,再跨足土木工程和建築營造業,成立「金泉發」公司。與其弟吳仲坦分別在營造業與船運業都有所成,被稱為「山王」與「海王」。

事業有成的吳心泉,希望接母親張昔至麻六甲,無奈母親比較習慣留在老家,吳心泉便著手興建這間孝親房,於1929年開始創建,落成後不但迎接母親入住,還有吳心泉的髮妻陳省和兄長吳守瓢一家,都曾居住過。

「吳心泉宅」的建築整體格局為二落帶右護龍;護龍採疊樓方式興建;疊樓採用五腳基洋樓形式-為金門地區少見。建築物正面 的「凹壽」有「延陵衍派」的堂號。

民國26年時局動盪,日軍登陸金門前夕,吳心泉派專船將老家大地的親人接至麻六甲,重情意的他連兒媳娘家都安排上,老家宅第則委由大地親族代管。

多年來,
無論是祖宅還是村莊宮廟(環江宮),吳心泉都認真看待,保留著一張又一張來自家鄉的信件。這些走過的歷史沒有消失,而是換種方式珍藏在三代人的身上。即便長年居住在麻六甲,還是心繫金門堅持守護著「家」。吳心泉的曾孫吳友鏗、吳友量在考量永久保存祖厝的前提下,最終決定主動捐贈出祖宅給縣府。



愛 不一定是擁有

即便選擇放手

我也依然會為你感到快樂






番人扛櫃腳




是雜糜,不是廣東粥

來金門旅遊的朋友,不管是自己做旅遊攻略,亦或是聽從朋友建議到處冒險,在各式小吃或美食的品項中,大概率都不會錯過「廣東粥」(搭配油條,強烈建議哦)。這種跟在台灣吃到的「廣東粥」完全不像的]粥,其實在名稱上是有誤解的,以金門腔閩南語的發音~「ㄗㄚm ㄇㄜˊ」,「雜糜」才是比較正確的音譯+意譯。

金門氣候偏乾,天然水資源不豐沛,不利於出產稻米,所以,傳統上吃「米」是比較稀罕及昂貴的,因此,吃米要最大化利用,加多點水煮,讓米比較白白胖胖,用「爪籬」將飯撈出的「乾飯」,這是長輩或尊貴者才有的待遇,一般民眾就是以湯水多的粥為主,為了飽足再加入地瓜或其它的食材。

「雜糜」也不是日常吃的,以大骨頭熬湯(也是食材的充分利用),白米煮到快糊化,加入的各式材料是海島較易取得的魚丸、裹地瓜粉的瘦肉、豬肝、蛋花、芹菜珠等,要講究的淋上一點蔥頭油及胡椒粉,就是涮嘴好吃的「雜糜」。

大概是島上的外來軍人以自己習慣的認知稱為「廣東粥」,隨著美味的流傳及觀光資訊的複製貼上,觀光指南上只見「廣東粥」,原發音的「雜糜」反而只存在在地人的口中了。

2024年3月13日 星期三

【讀古厝】福祿壽俱全的郭子儀拜壽圖


山后民俗村內有一幅百年歷史的郭子儀拜壽圖。雖然隨著時光推移,色彩漸漸斑駁,但細緻的描繪內容,以及小小的時空交錯趣味,讓這幅彩繪深具價值,前幾年古厝整修時,特地將此幅圖完整保留。

唐朝郭子儀的故事,幾乎就是一個人生勝利組的範本。

郭子儀平定安祿山之後,戰功顯著,唐肅宗親自為郭子儀卸甲,封為汾陽王。據說,郭子儀有七個兒子八個女兒。他的兒子、女婿都是當朝顯貴,六子郭曖甚至娶了公主,他本人也享有高壽。功高而不震主,享有富貴榮華,子孫滿堂,壽終正寢,號稱「五福老人」。

郭子儀拜壽圖描繪的內容據說是七十大壽,場面宏大、人物眾多。試想,七子八婿,加上親朋故友,朝堂同僚,場面一定相當盛大。

所以,在古厝上很常見到以「郭子儀拜壽圖」為主題的裝飾,強調家庭和諧、子孫眾多且功成名就的圓滿之意。

山后民俗村的古厝為清末所建,在人物圖中的角落,穿插著一位清代抽旱煙桿的雜役,頗有時空交錯的組合趣味。



【讀古厝】喜從天降的裝飾~蜘蛛及蜘蛛網

在傳統建築上有些裝飾意象,在現代人的觀念中會一時想不明白象徵什麼吉祥意義。

例如,山后民俗村的閩南古厝上畫著一隻蜘蛛,沙美張文帝洋樓內有蜘蛛網的花磚。
抬頭見喜子

喜從天降

對害怕昆蟲的朋友們來說,真是匪夷所思。

其實,蜘蛛俗稱喜子或喜母。在《爾雅疏記》中形容「俗呼喜子。荊州河南人謂之喜母,此蟲來著人衣當有親客至,幽州人謂之親客」。

有關喜子、喜母之名,也有故事,據《采蘭雜誌》中,古時候,有一對母子久別,未能相見。做母親的日夜思念兒子,盼他早日歸來。一夜,母親在油燈前做針線活,偶然發現一線蜘蛛絲垂在衣服上,便抬眼望去:一張蛛網好端端地結在架上,單懸下長長的一線絲在自己身上。她心想「莫非兒子要回來了?」第二天,她朝思暮想的兒子果然回家了。於是,蜘蛛的突然出現,就被認為是喜慶降臨的預報之意。

蜘蛛網的圖案則有著喜從天降、抬頭見喜的意思

它也有故事。

唐睿宗景雲二年(712)八月的一天早晨,官居鴻臚寺丞的張文成一覺醒來走出臥室時,忽然發現有隻大如粟子的蜘蛛從門梁的一張網上懸空而垂,恰巧掛在自己的眼前。「這是喜蟲啊!」張文成高興得手舞足蹈,「喜蟲天降,喜從天降……」數日後,應驗來了:皇上頒詔大赦天下,並給百官加階。於是這種蜘蛛懸網的圖案名稱就叫《喜從天降》。

2024年1月22日 星期一

鳳凰號的基地~烈嶼L18據點

位在貴山營區及沙溪堡營區之間的L18營區,因為是烈嶼火網中的重要點位,營區內的火力比起一般海防據點要更加強大,建築形式雖然是參考戰後美軍的形式,但其實靈感來自科學小飛俠的鳳凰號基地。
照片引用自說明牌

現在的L18據點經常是孤寂地靜聽驚濤拍岸,偶而人潮聚集多是為賞夕陽而來,或者是借用為生存遊戲的活動場景時,才有比較多的人聲生氣。


L18據點位在烈嶼的西南側,於1987年由當時的158師駐軍建置,隔年完成。主體碉堡設立了16座機槍射擊口,主體兩旁設置M24A12戰車堡。 

2023年的最後一抹夕陽

天氣好時,欣賞夕陽時還可以遠眺獅嶼及廈門。2023年最後一天的夕陽,L18據點是金門離島最晚下班的夕陽。




2024年1月11日 星期四

欽旌節孝坊(顏氏節孝坊)

環島北路旁的「欽旌節孝坊」又顏氏節孝坊,係旌表瓊林蔡仲德之妻顏氏鳳娘守節半世紀,於道光五年欽旌建坊。


顏氏係賢聚人,年二十六守節,備歷風霜,晚年苦盡甘來,四代同堂,壽八十一而卒。

該牌坊經毀損重修,氣勢與美感稍遜於古官道上的一門三節坊(三級古蹟)。但無損於傳達對當時節烈貞女的敬重與感佩,雖然在現代人權思惟下,不免嘆息吃人禮教下婦女的淚水應該是承載不完的,但亦可視為一種時代的典型,對當時所有扛住生活重擔,含莘茹苦撑起一家並教養出傑出子孫的所有女性的一點精神彰顯。


坊柱上的題刻楹聯,其中一幅為進士蔡廷蘭所題,「飲蘗奉姑,代聯寢門全孝道;和丸訓子,流徽巾幗享高年」

其二「苦節堅貞 廿六歲矢志栢舟備感風淒雨慘;恩錫獎綸 千百年垂名華表無慚玉潔冰清」知縣蔡廷懷

其三「青年鏡破釵分 一縷貞心耐霜雪;晚節甘來苦盡 九旬遐福穫兒孫」-薛允中與侄

 其四「人欽亮節 羨鞠子養姑辛苦蓮心開蔗境;天慰艱貞 喜一堂四代恩榮鳳詔遂烏私」


2024年1月7日 星期日

慰廬與金門精忠衛隊展

兩蔣時代,護衛官邸安全及總統貼身隨扈的精忠衛隊是一支低調無聲的神秘隊伍,當時其中的成員有大部份出身於金門。這支貫徹忠誠盡忠的隊伍其實是當時金門子弟擺脫金門困苦生活的重要出路。他們背後有什麼樣的故事?現在正在八二三戰史館旁的慰廬進行展出,並且由退役的精忠衛隊現身說法。
 

金門縣政府與金門縣精忠衛隊協會合作,在慰廬進行長期的精忠衛隊展,將這支神秘的隊伍揭開部分的面紗。

在軍管時代的金門,土地依舊貧瘠沒有重要經濟作物,人民行動受到管制連海邊都不能輕易進入更不要說出入島嶼,早年還有「落番」讓人民有機會改善環境,但在兩岸緊張對峙的年代,要離開金門島改變命運,一是讀書拔尖到台灣唸大學,另一個出路就是當兵。
軍管時代,要出金門島至台灣,仿佛出國一般,需要辦理特定證件

為了改善家中經濟走出被困住的島民身份,半大不小的十幾歲男孩子努力徵選進精忠衛隊,學習忠誠、學習八極拳,護衛士林官邸、七海官邸的警衛,近身保護前後兩位蔣總統的生命安全。
志工許績忠先生介紹精忠衛隊的軍裝及便裝

這支最精誠忠貞的鐵衛,緣起於蔣中正擔任黃埔軍校校長時,歷經北伐、剿匪、抗戰。來到台灣,自民國55年起至88年,主要從金門、馬祖地區徵選衛士。一方面可增加離島子弟的出路,一方面從年紀小小開始訓練,亦可確保精忠衛隊的忠誠。


真正的精彩內容,在現場由擔任解説志工的退役精忠衛隊口中說出的故事,更加引人入勝。

目前八二三戰史館及慰廬所在的榕園,原為西洪村,明末清初因風沙太大毀壞房舍,只遺留了現在的慰廬古厝。民國45年後,經過軍民的努力,重現了林木蔥蔥的園林環境,民國58年當時國防部長蔣經國賜名榕園,古屋名為慰廬,民國111年金門縣政府重新整理,交由金門縣精忠衛隊協會合作,展示金門精忠衛隊的相關文物,輔以退役衛士的口述歷史,向大家介紹這支神秘隊伍對國家、對金門的獨特歷史。
慰廬外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