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7日 星期五

海內外皆知名的金門地標:莒光樓,日夜景各有千秋


做為金門觀光景點中最資深且知名的地標之一,莒光樓的日與夜,仍然維持著不可錯過的地位。

除了建築本身的特色:樓高三層,每層皆有不同的展示主題,其中最著名莫過於胡璉將軍的青天白日勳章。登上莒光樓遠眺戶外風景,下臨莒光湖色,近擁金城街景,遠方浯江海潮連結到更遠方的烈嶼及廈門風光;晚上,金城鎮的燈火輝映,暗黑之外金門大橋長虹成為廈門百萬燈火的前景。

莒光樓做為金門的精神象徵,以中國傳統建築的城樓樣式放在現代建築的基座之上,締造一項獨特建築美感。建於民國41年(西元1952年)用以表彰在金門歷次戰役中英勇官兵之事蹟。

自西元1959~64年間,莒光樓四度被中華民國郵政總局做為郵票的主題,郵件遍及海內外,與「毋忘在莒」勒石同樣成為戰地金門著名的地標性建築,也是當時金門的最佳代言人。

由於曾經被採用為中華民國郵票圖案而馳名國際,成為外賓訪金門的第一站。一樓設有簡報室,放映金門多媒體簡介,可以讓來訪者對金門有個概括的認識
莒光樓前還保有為數不多的金門電話亭


展示內容

◾️1樓主樓展示區:風獅爺、民俗物品、傳統聚落、金門高粱酒、金門鋼刀。
◾️2樓展示區:金門人文風景照片。
◾️3樓展示區:胡璉將軍展示、免費的望遠鏡遠看廈門。

莒光樓開放參觀時間:

參觀時間:週一至週日,早上8點~晚上10點
免門票

夜霧中的莒光樓,別有一番凜然的氣氛




2025年1月14日 星期二

小歐洲~羅寶田神父紀念園區

1954年12月24日聖誕節前夕,一位大鬍子神父來到金門,在醫療與物資缺乏的年代,這位神父親手搭建了教堂及慈愛之家做為宣教與醫療之用,四十年來他騎著機車照顧金門人健康,發放物資,即使歷經八二三的戰火、教堂失火毀損,都不曾捨棄金門,最後埋骨長眠於此,成為金門人口中的洋菩薩,他就是羅寶田神父。

出生於法國馬賽的羅寶田神父,在羅馬國際大學及聖安東尼大學完成了神學及醫學的養成教育。1931年奉派至中國傳教,1953年來到台灣,1954年12月24日他帶著救濟品抵達金門,從此金門成為他的第二故鄉。

1958年八二三戰爭爆發,在戰情最嚴峻的前六個月,這位大鬍子渾身泥土的外國人,在金門四處奔波,與軍民共同搶救傷患,四處籌募救難濟物資的身影,是走過那個年代的金門人熟悉的畫面。那段時間,羅寶田神父身為天主教福利會戰時救濟服務處金馬區代表,兼任美軍顧問團助理隨軍司鐸,來往台灣、金門、琉球籌募物資,經手運來金門的救濟物資達數百噸。

羅寶田神父1959年獲頒「光華獎章」,1994年過世後仍獲選傑出醫療獎,以及獲頒總統褒揚令,創下一位平民且是外籍人士獲總統褒揚先例。他的一生。愛主愛人,為愛的真諦

羅寶田神父過世前一直希望重建教堂,並親手設計了藍圖,但直到過世未能如願,為了感念羅神父的仁愛胸懷,2009年及2012年,在羅神父為金門人病看施藥的天主教堂原址,金門縣政府辦理了羅寶田神父紀念園區的整建,希望羅神父的大愛永誌不忘。

現在拜訪羅寶田神父紀念園區,羅馬拱門廣場的中心是1981年就安座的聖母像圓環遺址,旁立潔白的的天主堂教堂牆面,來代表當年的教堂,整體有小歐洲的氛圍,晚上會有燈景。


2024年10月8日 星期二

沙美的吉祥、如意風獅爺

在沙美地區的三忠廟旁及涵源宮財神公園內,有兩尊兄弟風獅爺,其造型相同,一採漢白玉雕刻,一採青斗石雕刻,分別鎮守在三忠廟及財神公園。

鎮守在三忠廟的是吉祥風獅爺,以漢白玉雕刻,座下有飛天獅、六牙白象,白象之下是「贔屭」,四神獸相疊,象徵太平有象。鎮守在財神公園的是如意風獅爺,以青斗石雕刻。

這兩尊風獅爺的造型是金門的地理師張雲盛設計構圖,採佛教經典「大方等大集經卷廿三淨目品」中十二獸的說法,將十二生肖的其中一個部位,融合成手執七星劍、人卦旗,腳踩如意珠、金元寶的獨特樣貌。

風獅爺設計完成後,民國101年聘請大陸第一屆玉石國家級雕刻大師蔡杰雄雕刻,民國102年農暦2月3日文昌帝君聖誕日建醮,由三忠王起駕開光點眼,道士吳明福安座,鎮守在財神公園。民國103年農曆9月4日三忠廟奠安,由三忠王開光點眼及安鎮,職司巡守三忠廟和萬安堂。

詳細造型說明:
西溪仔風獅爺

後續還有有趣的故事,雕刻家蔣杰雄依此造型另外複刻一尊參加2015年的「中國海峽工藝品博覽會優秀作品展」榮獲該年度中國工藝術美術百花獎評比金獎;木雕類薪傳獎李秉圭大師對此尊的藝術價值讚不絕口,亦複刻百花獎的作品,收藏於崇武日晟石雕博物館。

2024年9月14日 星期六

烈嶼地質自然教室~青岐至南山頭海岸

在烈嶼的西南部,青岐至南山頭的這一段海岸,是一段兼具有自然與人文景觀的天然教室:沙灘中有花岡片麻岩的露出體、海岸是風化進行式的玄武岩海岸,可以觀察到洋蔥狀及柱狀的玄武岩,仔細觀察還有機會看到生痕化石。因為是進行式的風化過程,原本挺立海岸悍衛海域的碉堡在時光中掉落塌陷,成為具有故事感的人文痕跡,春季有夢幻綠石槽、似近還遠的復興嶼,共同組成了這一段海岸的五大景觀。




青岐位居烈嶼西南部,是烈嶼島上最大的傳統聚落,居民多從事農、漁業。由上岐國民小學的右前方,通過管制哨站即可到達海濱。沿北側海岸方向看去,沙灘中有一段花崗片麻岩體出露。往南行則是金門地區唯一的一段玄武岩海岸,全長約一公里。海岸線上呈現玄武岩美麗而富變化的地質景觀。

玄武岩本來是黑綠色,在風化的過程中,岩石中的鐵釋出氧化形成三價鐵,而氧化鐵又隨含水量的不同,而呈現紅、黃、褐等不同的顏色,讓這段玄武岩海岸呈現美麗而富變化的景觀。



除了地質景觀,原本捍衛海岸的碉堡,因為大自然的風化力量,掉落在海灘上,原本應該隱匿的碉堡口裸露在岩壁上,與龍舌蘭、樹木的根系一同曝露在大眾的目光下,倒栽在砂土中的碉堡,形成一種殘破的美感。

 

圖說:洋葱狀風化的玄武岩」,顆粒與組成相當均一的玄武岩,受到熱脹冷縮或由於風化作用使岩石中的礦物發生水合作用產生膨脹,則岩石易形成同心圓狀層層剝落,即造成「洋蔥狀風化」。

青岐海濱的遼闊海景,玄武岩、眺望不遠處的復興嶼,以及每年3-4月季節限定的綠石槽,都是這段海岸上的拍攝打卡美照!


圖說:每年3-4月,浪花滋潤了青岐港的海岸石槽,長滿了綠色海藻,形成整片翠綠的綠石槽景緻,猶如被鋪上一大片綠地毯,相當壯觀,也是金門必朝聖的季節限定景緻之一。
眺望復興嶼








2024年8月17日 星期六

【圖文】太武山觀日步道/日出



凌晨之前,夜色仍晚,獨自爬太武山,微微的光來自月亮和手機。

夜晚爬山時還是會流了很多汗,因為夜黑,眼前看不清景色,所以聲音的敏感度會被放大。

到觀日步道上看看夜景,吹吹風,等待日出緩緩自己的思緒,很舒服。

2024年7月23日 星期二

金門的白色長城~峰上巡檢司

雖然是西元2013年後才整修完成的,金湖鎮的峰上巡檢司,以其特殊的城門造型,成為社群上的熱門打卡點,再加上其高大的白色古城牆造型,被稱為「金門小長城」。
 
高大的城門,好像回到古裝劇中

城牆之外,是廣大無邊的海域,北碇島靜靜座落在海中間

站在高大的城牆上,彷彿回到過去,想像當時的官兵居高臨下戌守廣闊海域的樣子,可以遠眺北碇島,也是欣賞日落的好地方。鄰近的「峰上咕力岸」及「三哨E-065 據點」也是值得一探的秘境。
白色的金門長城

明朝時期,為了抵禦倭寇,金門興建了五個巡檢司城。峰上巡檢司城就是其一。

明朝時期倭寇為亂,時常侵犯中國沿海地區,明洪武二十年間,明太祖朱元璋便命江夏侯周德興進駐福建沿海,大設海防據點。當時金門島上就興建了5座巡檢司,分別為田埔、官澳、陳坑、烈嶼及峰上。


人,似乎渺小了

但這些巡檢司皆於滿清康熙二年時,在金門遭清軍攻陷實施海禁政策後,而遭到破壞。

2024年4月18日 星期四

【金門媽祖廟巡禮】烈嶼鄉~上庫天后宮



烈嶼鄉上庫村的天后宮,最早建於清光緒年間,當時因村民見山間有紅光閃動,於是拜請福建和山何厝之天后宮媽祖進駐,因而建廟,與保生大帝同祀。
從祀及陪祀的神明:太子爺、保生大帝、李府水仙王、張府厲王、廠官爺、土地公、註生娘娘、虎爺。

民國三十八年時因戰亂,廟宇被毀,因民生凋敝,神明一直暫借民宅供奉至民國五十八年,既失體統也失敬意,於是集資原址重建。民國五十九年十一月奠安,神靈有所定住,威靈顯赫,香客絡繹不絕。
龍虎堵,立體泥塑

但是當時的建材以杉木磚瓦為主,才短短二十三年,就有蟲蟻蛀蝕、楹聯壁畫剥落的陳舊破爛之像,讓鄉親非常憂心,於是民國八十一年上庫長老們召集海內外上庫鄉親(台灣、新加坡、汶萊)共同集資,重修不見木料的純洋灰灌注的新宇,而有了如今宮內佈滿精美彩瓷繪的上庫天后宮。
精彩的瓷畫:哪咤大鬧東海格子圖、三國演義格子圖、三十六官將、天上聖母、紫氣東來、竹林七賢、八仙、千里眼順風耳、哼哈二將、麒麟送子。等等。

可愛的虎爺